第268章 邮电系统管理信息化初步探索[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1965nbsp年nbsp1nbsp月,试点进入nbsp“人机协同”nbsp阶段。老吴在武汉邮电局发现,电报员小陈总把nbsp“加急电报”nbsp的代码nbsp0201nbsp错打成nbsp0210,追问之下才知道:“手工统计时,‘加急是在电报稿盖红章,现在要记数字,脑子转不过弯。”nbsp他立即在代码表旁增加nbsp“图形记忆区”,给nbsp“加急”nbsp配红旗图标,“普通”nbsp配蓝旗,这个源自战时情报标记的方法,让误码率下降nbsp40%。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更棘手的是nbsp“数据尊严”nbsp之争。上海的张师傅拒绝将nbsp“用户投诉量”nbsp录入系统:“以前写在本子上一目了然,现在要敲成数字,计算机能看懂老百姓的怨气?”nbsp老吴没有反驳,而是将投诉信的关键词转化为代码nbsp——“线路故障”nbsp0501,“态度恶劣”nbsp0502,当第一张计算机生成的《投诉分类统计图》摆在张师傅面前,他发现nbsp“线路故障”nbsp占比nbsp68%,“原来不是我态度差,是设备该修了。”
nbsp四、穿孔卡片的字符战争
nbsp2nbsp月,团队在处理nbsp“汉字输入”nbsp时遭遇技术壁垒。国产计算机的字库仅包含nbsp6763nbsp个常用汉字,而新疆、西藏等地的邮电数据涉及nbsp1000nbsp多个生僻字。老吴带着技工改装穿孔机,在卡片边缘增加nbsp“偏旁部首补码区”,比如nbsp“馕”nbsp字拆分为nbsp“饣”(03)和nbsp“囊”(17),组合成nbsp0317,这个源自《说文解字》的拆字法,让生僻字录入效率提升nbsp30%,而他的工作服上,永远沾着穿孔卡片的纸粉。
nbsp在调试nbsp“财务数据对接”nbsp时,发现各地nbsp“邮袋损耗率”nbsp的统计口径不同:有的按年度汇总,有的按季度,还有的按线路。老吴借鉴nbsp1962nbsp年《全国物资统计办法》,设计出nbsp“时间nbspnbsp地域nbspnbsp业务”nbsp三维编码,每个数据点必须标注nbsp“YYYYMMDDXX01”(年月日nbspnbsp局所代码nbspnbsp业务代码),这个看似繁琐的规定,让计算机首次能自动识别数据的时空属性。
nbsp五、夜校课堂的数字启蒙
nbsp3nbsp月,北京邮电学校的夜校教室里,老吴正在教nbsp50nbsp岁的统计员王师傅敲键盘。“这个‘长途电话接通率对应的代码是nbsp0112,”nbsp他握着王师傅粗糙的手,在穿孔机上按下第一个孔,“就像您打算盘,先定位百位,再拨十位。”nbsp王师傅的儿子正在清华大学学计算机,此刻却成了父亲的课外辅导员,这种角色互换让整个试点局所的氛围从抵触变成好奇。
nbsp最温暖的细节发生在西藏。当老吴发现当地统计员看不懂汉语代码表,立即请西藏民院的老师翻译成藏文,并用酥油茶渍在卡片边缘做防潮处理。“当年进藏部队学藏语、用藏文发报,”nbsp他摸着带有酥油香的代码表,“现在计算机也要学会‘说当地话。”
nbsp六、历史硅片的管理坐标
nbsp1965nbsp年nbsp6nbsp月,《邮电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试运行报告》(档案编号nbspXXGL19650615)显示,试点省市的数据准确率从nbsp62%nbsp提升至nbsp89%,统计周期从nbsp25nbsp天缩短至nbsp7nbsp天,“国际长途接通率”nbsp等nbsp12nbsp项核心指标实现实时监控。老吴在报告中特别标注:“我们不是用计算机替代算盘,而是让算盘的‘位值制与计算机的‘二进制握手nbsp——nbsp每个代码都是两种计算文明的交点。”
nbsp在上海邮电局的庆功会上,老吴展示了特殊的nbsp“信息化物证链”:左侧是nbsp1964nbsp年的手工账本,“长途电话”nbsp栏被不同颜色的笔迹改得面目全非;右侧是计算机输出的报表,代码nbsp0101nbsp在每个数据点整齐列队;中间的玻璃展柜里,保存着王师傅敲坏的第一个穿孔机按键,上面还留着老人的指纹。“当年我们用算盘算出第一个五年计划,”nbsp他敲了敲nbsp“103nbsp型”nbsp计算机的铁皮外壳,“现在用它算邮电系统的未来nbsp——nbsp每个代码都是算盘珠,每个穿孔都是数据的脚印。”
nbsp当第一份由计算机生成的《全国邮电业务月报》送到部长案头,那些曾经在账本上跳跃的数字,终于在二进制的世界里找
喜欢。
第268章 邮电系统管理信息化初步探索[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