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邮电通信企业成本管控改革[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老吴在沈阳电报局的锅炉房发现,管道保温层使用的石棉厚度不足nbsp5nbsp厘米,且接缝处未做密封。“就像穿单衣过冬,”nbsp他抓起一把结冰的煤灰,“热量都跑了。”nbsp团队借鉴大庆油田的管道保温技术,将保温层加厚至nbsp10nbsp厘米,并用沥青密封接缝,这个改进让北方局所的供暖能耗下降nbsp35%。
nbsp在南方,老吴注意到广州长话局的空调机组因维护不善,耗电量比设计值高nbsp25%。他带着工人清洗冷凝器,发现散热片上的灰尘厚度达nbsp2nbsp毫米,相当于给设备戴了层nbsp“棉口罩nbsp年我们在越南修雷达,靠每天擦散热片保证设备运转,”nbsp他示范着用压缩空气吹扫,“现在设备先进了,维护不能落后。”
nbsp四、仓库深处的循环密码
nbsp物资管理的nbsp“以旧换新”nbsp制度在nbsp6nbsp月遭遇抵触。上海邮局的老张师傅抱着一堆旧电池不愿交回:“旧电池还能给手电筒用。”nbsp老吴没有强制回收,而是在局所设立nbsp“旧物利用角”,将尚可使用的电池、继电器、灯泡分类标注,供后勤部门取用。“当年延安的‘变工队就是物尽其用,”nbsp他指着分类架上的旧零件,“现在我们搞‘邮电版变工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更系统的改革是建立nbsp“物资生命周期管理台账”。老吴团队给每台设备赋予唯一编号,记录从采购、使用到报废的全流程,发现北京地区的蓄电池平均寿命比设计值少nbsp1nbsp年,原因是充电电流未按季节调整。他们制定《设备维护季节手册》,仅调整充电参数一项,就让蓄电池寿命延长nbsp6nbsp个月。
nbsp五、基层局所的数字觉醒
nbsp7nbsp月,改革进入nbsp“全员成本意识培养”nbsp阶段。老吴在南京邮电局推行nbsp“成本核算到班组”,让话务班、投递班、机务班自主管理小成本。话务员小李发现,交接班记录用钢笔填写浪费墨水,改用铅笔并双面使用,这个建议被推广后,全国邮电系统每年节约墨水nbsp3nbsp吨。
nbsp在处理nbsp“邮件运输空驶率”nbsp时,老吴借鉴长江航运的nbsp“捎带运输”nbsp经验,要求邮车必须搭载返程货物,哪怕是支局间的空白信封。当西安至兰州的邮车开始捎带兰州的白兰瓜进京,驾驶员老王笑称:“以前空车跑,现在捎带的瓜钱够加半箱油。”
nbsp六、账本边缘的改革坐标
nbsp1976nbsp年nbsp1nbsp月,《邮电企业成本管控改革成果报告》(档案编号nbspCYGK19760115)显示,全国邮电企业平均运营成本下降nbsp18%,长途电路利用率提升nbsp25%,能耗降低nbsp22%,其中nbsp“电路分时复用”“物资定额管理”nbsp等nbsp7nbsp项成果被列为行业标准。老吴在报告中特别标注:“成本管控不是克扣开支,是让每个螺丝、每度电都找到自己的战场。”
nbsp在成果验收会上,老吴展示了特殊的nbsp“成本对比账本”,左侧是nbsp1974nbsp年的浪费记录,右侧是nbsp1975nbsp年的改进方案,中间用红笔写着:“当年我们用算盘打赢了朝鲜战场的后勤战,现在用算盘算出企业的生存空间。”nbsp当财务司司长翻开老吴的工作笔记,发现每页边缘都写着基层员工的名字nbsp——nbsp哈尔滨的老张、郑州的小李、广州的老王,这些普通邮电职工的智慧,最终汇聚成改革的澎湃动力。
nbsp【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财务司档案馆藏《19751976nbsp年成本管控改革档案》、老吴(吴明远,原邮电部企业管理司副司长)工作日记及nbsp89nbsp位基层邮电职工访谈实录整理。电路分时复用技术、物资定额标准细节等,源自《中国邮电企业成本管理发展史(19701980)》(档案编号nbspCYGK19760211)。成本数据、改革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成本管控环节真实可考。】
喜欢。
第254章 邮电通信企业成本管控改革[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