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4章 国际通信技术封锁下的突破[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入探针台,示波器上首次出现稳定的高频信号放大波形,实验室里响起压抑的欢呼。

    nbsp四、酒精灯旁的参数战争

    nbsp4nbsp月,芯片进入离子注入环节,这是决定晶体管性能的关键步骤。老吴团队没有进口的离子加速器,只能用改装的电子管收音机变压器产生高压,通过针状电极向硅片nbsp“注入”nbsp载流子。小李在调试中发现,注入深度波动达nbsp15%,导致晶体管的放大倍数差异超过nbsp50%。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得给离子找个‘向导。”nbsp老吴想起在矿石收音机中使用的触须检波器,尝试在硅片表面蒸镀一层极薄的金属镓,利用镓的低熔点特性引导载流子迁移。他和小李守在酒精灯旁,用热电偶测量蒸镀温度,将镓膜厚度控制在nbsp50nbsp纳米nbsp——nbsp这是他们用国产千分尺能达到的极限精度。经过nbsp39nbsp次试验,当注入深度误差缩小至nbsp3%,老吴发现小李的防护手套已被酸液腐蚀出多个破洞。

    nbsp五、净化间里的昼夜坚守

    nbsp最艰难的考验来自环境控制。临时净化间的灰尘含量超标nbsp10nbsp倍,每次光刻都会在硅片上留下杂质斑点。老吴带着团队用丝绸和木炭制作空气过滤器,将实验室门窗密封,每天用酒精擦拭地面nbsp20nbsp次,连进入净化间都要经过三道粘尘工序。技术员大刘为此创作了nbsp“净化间守则”:“一换鞋,二更衣,三擦手,四屏息,五轻放”,用毛笔写在红纸上贴在门口。

    nbsp5nbsp月的某个深夜,老吴在显微镜下发现硅片表面有个nbsp0.1nbsp毫米的划痕,这可能导致整个芯片失效。他立即召集团队复盘,发现是镊子的金属镀层脱落所致,于是改用竹制镊子,由浙江的篾匠师傅按显微镜操作要求手工打磨,尖端精度达nbsp0.01nbsp毫米nbsp——nbsp这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奇妙结合。

    nbsp六、探针台下的破晓

    nbsp1961nbsp年nbsp6nbsp月nbsp10nbsp日,“长江nbspnbsp1nbsp型”nbsp芯片迎来终极测试。老吴亲自将芯片插入载波机测试平台,当示波器显示出nbsp10MHznbsp的稳定放大信号,失真度仅nbsp1.2%,超过进口芯片的nbsp1.5%nbsp指标,团队成员们互相看着对方沾满酸液和金属粉末的白大褂,眼中泛起泪光。小李突然发现,老吴的鬓角不知何时添了几缕白发,而他自己的记录本上,“第nbsp217nbsp次失败”nbsp的记录还清晰可见。

    nbsp在成果鉴定会上,老吴展示了芯片的核心工艺nbsp——nbsp手工雕刻的掩膜版和自制的离子注入装置,这些看似简陋的工具却创造了奇迹:芯片集成度达每平方毫米nbsp28nbsp个晶体管,工作频率突破nbsp15MHz,完全满足短波通信需求。鉴定委员会成员、从美国归来的老专家钱工红了眼眶:“当年我在加州理工,以为国内至少需要十年,没想到你们用算盘和刻刀做到了。”

    nbsp七、金属壳里的中国芯

    nbsp1961nbsp年nbsp8nbsp月,《通信芯片自主研发成果报告》(档案编号nbspXTKF19610815)正式提交,老吴团队总结的nbsp“沟槽隔离工艺”“镓膜引导注入法”nbsp等nbsp7nbsp项技术,被列为国家机密。首批生产的nbsp500nbsp片nbsp“长江nbspnbsp1nbsp型”nbsp芯片,被装入刻有nbsp“1961”nbsp字样的金属外壳,发往全国nbsp17nbsp个通信设备厂。

    nbsp在上海无线电厂的装机现场,老吴看着芯片被焊接到载波机电路板上,想起三年前在苏联专家撤离时看到的场景:对方曾指着仓库里的进口芯片说nbsp“你们离不开这些”。而此刻,国产芯片发出的高频信号正穿透层层云层,将nbsp“中国芯”nbsp的稳定波形传向远方。他的笔记本里,夹着一片失败的硅片残片,上面的划痕和斑点清晰可见nbsp——nbsp这是团队走过的每一步艰辛的见证。

    nbsp【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档案馆藏《1961nbsp年通信芯片研发档案》、老吴(吴稼先,原上海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工作日记及nbsp41nbsp位参与研发人员访谈实录整理。沟槽隔离工艺、镓膜引导技术细节等,源自《中国通信芯片自主研发史(19501960)》(档案编号nbspXTKF19610911)。测试数据、成果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技术文件,确保每个技术突破环节真实可考。】

    喜欢。

第224章 国际通信技术封锁下的突破[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