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8章 国产密码设备研制启动[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0nbsp年nbsp5nbsp月的北京通信技术研究院,青砖灰瓦的苏式建筑里,第nbsp4nbsp实验室的铁皮门紧闭,窗台上的马蹄表指向凌晨nbsp2nbsp点,玻璃上凝结的水珠顺着nbsp“保密重地”nbsp的红色贴纸滑落。28nbsp岁的项目主设计师小陈趴在绘图板上,手中的鸭嘴笔在描图纸上勾勒出密码设备的轮廓,旁边散落着nbsp23nbsp张废弃的电路板设计图,最上面一张的角落写着nbsp“第nbsp17nbsp次推翻”。他的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俄文版《密码设备构造原理》,书脊处nbsp“内部资料”nbsp的印章已模糊不清。字幕浮现:1960nbsp年夏,当国际技术封锁让进口密码机成为奢望,一群平均年龄nbsp29nbsp岁的科研人员在硬板床与示波器之间开启破冰之旅。小陈和团队用算盘计算逻辑门电路,在继电器的咔嗒声中模拟加密流程,于国产电子管的微亮红光里绘制自主密码设备的蓝图nbsp——nbsp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描图纸、反复焊接的三极管,终将在密钥转动的齿合声中,奏响中国密码设备从nbsp“空白”nbsp到nbsp“自主”nbsp的序曲。】

    nbsp1960nbsp年nbsp5nbsp月nbsp10nbsp日,通信技术研究院的保密会议室里,小陈将nbsp23nbsp页《进口密码机拆解报告》摔在栎木桌上,零件分布图上的nbsp“美国制加密芯片”nbsp区域被红笔重重划叉。“苏联专家撤走时说,我们nbsp20nbsp年造不出像样的密码机,”nbsp他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目光扫过nbsp12nbsp名团队成员,“但看看这个nbsp——”nbsp举起从边防哨所缴获的美制密码机残骸,“他们的密钥转盘用的是黄铜齿轮,而我们的国产紫铜硬度差nbsp0.3nbsp度。”nbsp参会的老技工老王捏了捏自带的齿轮毛坯,指腹留下浅浅的铜锈痕迹。

    nbsp一、图纸上的密码雏形

    nbsp根据《1960nbsp年国产密码设备研制档案》(档案编号nbspMMJSB19600502),研制工作始于一场nbsp“材料突围”。小陈团队首先面临nbsp“芯片真空”nbsp困境:国内尚无成熟的集成电路技术,只能用晶体管和继电器搭建逻辑电路。在实验室里,他们用红、蓝、绿三色导线区分密钥流、控制流、数据流,电路板上的焊点密集如棋盘,老王戏称这是nbsp“用缝纫机绣花”。

    nbsp首个原型机方案采用nbsp“机械nbsp+nbsp电子”nbsp混合架构:外部是国产黄铜打造的密钥转盘,内部是nbsp64nbsp个锗三极管组成的加密模块。小陈在设计笔记中写道:“没有进口芯片,就用离散元件搭起‘数字长城。”nbsp但当首次通电测试时,密钥生成速度仅nbsp0.2nbsp次nbsp/nbsp秒,连人工加密都不如,年轻技术员小张盯着示波器上缓慢跳动的波形,急得直搓手。

    nbsp二、继电器的逻辑战争

    nbsp5nbsp月nbsp25nbsp日,团队在运算速度上遭遇滑铁卢。进口密码机的电子管移位寄存器速度达nbsp10kHz,而国产设备因继电器触点抖动,速度仅nbsp1kHz,加密一份nbsp200nbsp字电文需要nbsp8nbsp分钟。小陈带着老王钻进堆满旧电台的仓库,偶然发现nbsp1953nbsp年缴获的日军nbsp“九七式”nbsp密码机nbsp——nbsp其凸轮式机械加密装置虽落后,却能稳定输出nbsp的密钥流。

    nbsp“机械结构的稳定性,或许能补电子电路的短板。”nbsp小陈在绘图板上画出nbsp“机电耦合”nbsp方案:用机械凸轮控制继电器矩阵的通断,既保留电子电路的灵活性,又利用机械结构的定时精度。这个跨界设计让老王眼睛一亮,他带着徒弟们在钳工房打造凸轮模具,用游标卡尺将凸轮轮廓误差控制在nbsp0.02nbsp毫米以内nbsp——nbsp这是他当年修造枪支时练就的绝技。

    nbsp三、算法里的降维打击

    nbsp芯片集成度低倒逼算法优化。小陈发现,进口设备采用的nbsp“三重置换加密”nbsp在国产硬件上难以实现,便带着团队重新推

第218章 国产密码设备研制启动[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