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6章 通信设备防寒技术改进[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0nbsp年nbsp1nbsp月的黑龙江漠河,摄氏零下nbsp42℃的极寒中,某边防哨所的通信设备箱被厚达十厘米的冰层包裹,天线支架结满冰棱,在惨白的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光。镜头拉近正在开箱调试的技术员老杨,他的羊皮手套已被冻硬,手指在设备接线处笨拙地翻动,呼出的白气瞬间在护目镜上凝成冰花。工具箱里的水银温度计停摆,显示着突破量程的低温。字幕浮现:1960nbsp年初,当东北边疆的通信设备在极寒中频繁nbsp“罢工”,一场与零下温度的持久战在雪原深处打响。老杨等技术人员用体温焐热冻僵的元件,在冻土上搭建临时实验室,于保温材料与电路设计的双重战场展开攻坚nbsp——nbsp那些被呵化的冰霜、反复冻裂的显示屏,终将在防寒技术的突破中,见证通信设备从nbsp“畏冷”nbsp到nbsp“抗寒”nbsp的蜕变。】

    nbsp1960nbsp年nbsp1nbsp月nbsp5nbsp日,哈尔滨通信设备制造厂的会议室里,43nbsp岁的技术员老杨将一叠设备故障报告摔在结着冰碴的桌上,照片里冻裂的显示屏和鼓包的电池让参会人员倒吸凉气。“漠河哨所的报务员说,设备开机半小时就死机,”nbsp他敲了敲报告上的nbsp“40℃环境适应力不足”nbsp结论,“咱们的设备在关内是好样的,到了边疆却像得了‘怕冷病。”nbsp墙角的老式挂钟指针指向零下nbsp25℃,与窗外的实际温度相差甚远。

    nbsp一、冻土上的问诊

    nbsp根据《1960nbsp年通信设备防寒改进档案》(档案编号nbspTXFH19600102),老杨带领的nbsp12nbsp人攻坚队抵达漠河时,首先遭遇nbsp“设备生理指标”nbsp检测难题。国产晶体管在nbspnbsp30℃时的穿透电流增大nbsp3nbsp倍,导致放大电路失效;铅酸电池的容量在nbspnbsp40℃时仅剩nbsp30%,连指示灯都亮不起来。老杨在临时搭建的地窨子里架起恒温箱,将设备拆解成nbsp67nbsp个部件逐一测试,呼出的热气在箱门玻璃上画出不规则的地图。

    nbsp“问题在‘血液循环不良,”nbsp老杨指着结冰的散热片,“设备怕冷,和人冻僵一个道理nbsp——nbsp要么穿厚衣服,要么增强自身产热。”nbsp他想起nbsp1957nbsp年在朝鲜战场修复美军电台的经历,美军设备的电子管外有层镀银保温套,这个细节让他在笔记本上画下第一个改进方案:给关键元件加装可拆卸保温罩。

    nbsp二、冰原上的材料革命

    nbsp1nbsp月nbsp15nbsp日,材料攻关组从上海带来的新型保温棉在极寒中失效,老杨蹲在雪地里用放大镜观察,发现纤维结构在低温下收缩,形成导热缝隙。“得找比羊毛更抗冻的‘衣服。”nbsp他带着队员走进鄂温克族猎人的帐篷,发现兽皮帐篷的防寒原理与设备保温异曲同工nbsp——nbsp空气夹层能有效阻隔冷气。

    nbsp这个发现催生了nbsp“双层真空保温箱”nbsp方案。老杨与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合作,用玻璃纤维制成内外两层箱体,中间抽成真空,箱壁夹层填充干燥的桦木锯末nbsp——nbsp这是从当地民居火墙结构得到的灵感。当首台测试设备在nbspnbsp45℃环境下运行nbsp12nbsp小时未出现死机,老杨的护目镜上,冰花第一次融成水滴。

    nbsp三、电路里的暖气系统

    nbsp电池失效是更大的难题。老杨团队尝试给电池加装加热丝,却因功耗过大导致设备续航骤降。他在煤油灯下载入《低温电池特性曲线》,发现镍镉电池在nbspnbsp40℃时的放电效率比铅酸电池高nbsp40%,但国内尚无成熟产品。“等不及进口,就自己改!”nbsp他带领电工班改装电池仓,在电极处增加半导体温差发

第216章 通信设备防寒技术改进[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