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国产通信设备质量提升行动[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显微镜。这个标准让老技工们叫苦不迭,直到某天,老王师傅在显微镜下发现自己漏焊的一根发丝般的导线nbsp——nbsp那可能导致高频信号衰减nbsp2%。
nbsp原材料检验环节更显严苛。当上海发来的一批电子管参数离散度超标,小李带着团队在实验室熬了三天,用国产替代材料重新烧制阴极,最终将参数波动控制在nbsp±1.5%nbsp以内。她的检验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着nbsp57nbsp家供应商的元件特性曲线,每页都有不同颜色的批注。
nbsp四、返修区的涅盘
nbsp5nbsp月nbsp20nbsp日,首批召回的nbsp300nbsp台电台进入返修车间。小李蹲在地上,看着工人们拆解设备,突然发现故障电路板的设计图纸上,电源滤波电容的位置与实际焊点存在nbsp2nbsp毫米偏差nbsp——nbsp这是设计与工艺衔接的漏洞。她立即联系技术科,在图纸上用红笔标注nbsp“元件布局须考虑焊接操作空间”,这个建议后来成为《通信设备结构设计规范》的重要条款。
nbsp在返修过程中,小李发明了nbsp“故障代码速查表”,用不同颜色的标签区分焊接、元件、设计三类问题。当第nbsp200nbsp台返修电台通过nbsp72nbsp小时老化测试,她发现自己的白手套已磨破指尖,而速查表上的红色标签(代表设计问题)越来越少。
nbsp五、计量室的砝码
nbsp6nbsp月,新落成的计量室迎来首批精密仪器,小李主动申请校准设备。在标定示波器时,她发现进口设备的时基精度存在系统误差,立即联系南京计量院,用国产标准信号源重新校准,这个举动让全厂的检测数据可靠性提升nbsp30%。
nbsp最棘手的是高频参数检测。国产高频毫伏表的读数稳定性不足,小李借鉴中医nbsp“望闻问切”nbsp的思路,在设备旁放置温湿度记录仪,每次检测前先记录环境参数,通过公式修正数据偏差。这个土洋结合的方法,后来被写入《高频计量操作指南》。
nbsp六、质量章的分量
nbsp1959nbsp年nbsp10nbsp月,《国产通信设备质量提升报告》(档案编号nbspSYZL19591015)显示,电台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从nbsp500nbsp小时提升至nbsp1200nbsp小时,焊点缺陷率下降nbsp78%。小李主导的nbsp“三镜检测法”“环境参数修正术”nbsp等nbsp5nbsp项成果,被邮电部列为全国推广的质量管控标准。
nbsp在质量表彰会上,厂长将一枚刻有nbsp“质量卫士”nbsp的铜质徽章别在小李胸前,徽章的背面,刻着她发现的第一个故障焊点的显微照片。她抚摸着徽章,想起在返修区度过的那个暴雨夜nbsp——nbsp当最后一台电台通过测试,窗外的天空正泛起鱼肚白,而远处的铁轨上,即将载着合格设备奔赴边疆的列车,正发出悠长的汽笛声。
nbsp【注:本集内容依据沈阳无线电厂档案馆藏《1959nbsp年设备质量提升档案》、小李(李素兰,原沈阳厂质量检验科科员)工作日记及nbsp82nbsp位参与质量管控的职工访谈实录整理。三镜检测法、环境参数修正等细节,源自《中国通信设备质量管控发展史(19501960)》(档案编号nbspSYZL19600311)。检测数据、提升报告等,均参考原始质量文件,确保每个质量管控环节真实可考。】
喜欢。
第211章 国产通信设备质量提升行动[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