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8章 短波通信抗干扰技术研发[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58nbsp年nbsp12nbsp月的内蒙古草原,枯黄的草茎在零下nbsp20℃的寒风中簌簌发抖,临时搭建的帆布帐篷外,三具锈迹斑斑的短波天线架成三角阵列,馈线被冻得硬如铁丝。镜头推进帐篷内,26nbsp岁的研究员小刘裹着露棉的军大衣,鼻尖冻得通红,手中的铅笔在冻硬的笔记本上划出歪斜的痕迹,记录着示波器上跳动的干扰波形。字幕浮现:1958nbsp年末,当短波通信在寒潮与太阳活动的双重干扰下频繁中断,一群年轻科研人员在草原与戈壁间展开无声战役。小刘和团队成员用频谱仪捕捉干扰脉冲,在冻土上埋设接地装置,于太阳黑子爆发的强光中寻找信号突围路径nbsp——nbsp那些被寒风吹裂的笔记本、在帐篷内呵出的白气,终将化作短波通信的nbsp“抗干扰铠甲”,让跨越千里的电波不再迷失于电磁迷雾。】

    nbsp1958nbsp年nbsp12nbsp月nbsp5nbsp日,北京通信技术研究院的地下室里,45nbsp岁的项目负责人老陈将一叠《短波通信故障统计月报》摔在铁皮桌上,月报表上nbsp“边疆哨所通信中断率nbsp37%”nbsp的标注被红笔圈得发亮。“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到来,”nbsp他指着墙上的太阳辐射监测曲线,“再加上敌方的窄带干扰,咱们的短波网快成‘杂音收集器了。”nbsp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小刘盯着频谱分析图,发现干扰信号像幽灵般在nbsp318MHznbsp频段来回跳跃,与教材上的理论模型完全不符。

    nbsp一、频谱图上的幽灵

    nbsp根据《1958nbsp年短波抗干扰技术研发档案》(档案编号nbspTXKG19581201),研发团队首先遭遇nbsp“干扰源多态性”nbsp难题。传统抗干扰技术基于固定频段防护,却无法应对敌方与自然干扰的叠加效应。小刘主动承担干扰信号分类任务,在实验室连续nbsp72nbsp小时监听,用不同颜色的墨水标注出三类主要干扰:太阳风暴产生的宽带噪声(黄色)、敌方故意发射的单频阻塞(红色)、电离层异常导致的多径衰落(蓝色)。

    nbsp“看这里,”nbsp小刘指着频谱图上的红色尖峰,“每天干扰信号会精准压制我们的常用信道。”nbsp老陈点头:“和苏军顾问撤离前的提醒一致,敌方掌握了我们的通信规律。”nbsp团队决定打破常规,放弃nbsp“频段守护”nbsp思路,转向nbsp“动态跳频nbsp+nbsp差错控制”nbsp的复合方案。

    nbsp二、冻土上的天线阵

    nbsp12nbsp月nbsp15nbsp日,野外测试队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展开首轮试验。小刘负责天线阵的接地系统调试,却发现冻土的电阻率比常温高nbsp3nbsp倍,导致天线噪声温度飙升nbsp15dB。“得给大地‘解冻。”nbsp他想起在东北实习时见过的铁路除冰法,带领工人在天线基座周围埋设加热电缆,用柴油发电机供电融化冻土层,将接地电阻从nbsp80Ωnbsp降至nbsp12Ω。

    nbsp但更大的挑战在信号调制端。当尝试用nbsp“移频键控(FSK)”nbsp替代传统调幅时,小刘发现解调误码率在干扰环境下高达nbsp25%。他趴在帐篷地板上,用算盘计算不同调制方式的误码概率,突然想起在清华实验室做过的nbsp“相位模糊度”nbsp实验nbsp——nbsp或许可以在载波中加入导频信号,作为相位参考。

    nbsp三、风暴中的数据战

    nbsp12nbsp月nbsp25nbsp日,太阳风暴突然爆发,电离层骚扰指数(SSI)飙升至nbsp9nbsp级。正在调试的短波接收机瞬间被噪声淹没,示波器上只剩杂乱的波纹。小刘顶着狂风冲进天线场,发现增益控制器因低温失效,立即解下军大衣包裹设备,用体温维持元件工作温度。

&nbs

第208章 短波通信抗干扰技术研发[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