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6章 通信设备国产化零部件攻关[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58nbsp年nbsp9nbsp月的沈阳无线电厂,高炉的火光映红了车间屋顶,行车吊运着紫铜锭缓缓移动,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灼烧的气息。镜头推进高频电子管车间,老工人老王戴着布满油污的帆布手套,用自制的光学检测仪观察电子管内壁,年轻技工小陈举着刚出炉的玻璃毛坯,在台灯光线下转动观察气泡。字幕浮现:1958nbsp年深秋,当进口电子管的包装箱上不再有nbsp“苏联制造”nbsp的标签,一场从矿石到成品的攻坚战在全国nbsp27nbsp个工厂同步打响。老王和科研人员们用坩埚提炼高纯金属,在显微镜下修正nbsp0.01nbsp毫米的误差,让nbsp“国产”nbsp二字不再是贴在设备上的标签,而是刻进每个零部件的基因nbsp——nbsp那些在坩埚中翻滚的金属溶液、在磨床上飞溅的玻璃碎屑,终将熔铸成通信设备的中国芯。】

    nbsp1958nbsp年nbsp9nbsp月nbsp10nbsp日,沈阳无线电厂的技术会议室里,48nbsp岁的车间主任老王将三支进口高频电子管摔在检验台上,玻璃碎片溅在nbsp“设备停工报告”nbsp上,报告中nbsp“进口电子管断供导致nbsp17nbsp条生产线停滞”nbsp的黑体字格外刺眼。“苏联专家说咱们炼不出纯度nbsp的钨丝,”nbsp他敲了敲泛着金属光泽的国产替代品,“那咱们就从矿山开始,自己找答案。”

    nbsp一、矿石堆里的纯度战争

    nbsp根据《1958nbsp年通信零部件国产化档案》(档案编号nbspSYGC19580902),高频电子管的核心难题是阴极材料纯度。国产钨矿冶炼出的钨丝纯度仅nbsp99.5%,杂质导致电子发射效率降低nbsp30%。老王带着团队深入江西钨矿,在矿坑深处采集不同岩层的矿石样本,装在nbsp12nbsp个标有nbsp“112”nbsp的陶罐里带回车间。

    nbsp“纯度不够,就多炼几遍。”nbsp老王指着从上海冶金研究所借来的真空坩埚炉,这是当时国内最精密的提纯设备。首次冶炼时,坩埚炉的温控系统突然失灵,1200℃的钨液瞬间凝固。小陈看着报废的坩埚欲言又止,老王却捡起凝结的金属块:“至少知道温控表偏差nbsp20℃,下次就能调准。”

    nbsp二、显微镜下的nbsp0.01nbsp毫米

    nbsp在电子管成型车间,老王发现国产玻璃毛坯的内壁粗糙度比进口货高nbsp3nbsp个数量级。他翻出nbsp1949nbsp年修复日制收音机的笔记,用钟表匠的放大镜观察玻璃模具,发现脱模剂残留是主因。“就像蒸馒头没刷油,馍馍粘蒸笼。”nbsp他带着工人用酒精浸泡模具,再用鹿皮擦拭,将粗糙度控制在nbsp0.2nbsp微米以内。

    nbsp更棘手的是电极焊接。进口电子管的电极间距精确到nbsp0.01nbsp毫米,而国产焊接设备的误差达nbsp0.05nbsp毫米。老王从钟表厂借来宝石轴承,改装焊接机械臂的关节,又让小陈练习nbsp“三点一线”nbsp焊接法nbsp——nbsp用单眼显微镜观察,手腕悬空保持nbsp30nbsp分钟不动。当小陈在第nbsp28nbsp次尝试中成功焊出合格电极,老王的手掌因长时间按压固定夹具,留下了永久的茧子。

    nbsp三、坩埚炉旁的百次淬炼

    nbsp10nbsp月,钨丝提纯进入白热化阶段。上海冶金研究所的李工带来nbspXnbsp射线光谱仪,检测显示第nbsp57nbsp次冶炼的钨丝纯度达但离目标还差老王盯着光谱图上的杂质峰,突然想起在鞍山钢铁厂看到的nbsp“电渣重熔”nbsp工艺:“给钨丝来个‘二次淬火。”
<

第206章 通信设备国产化零部件攻关[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