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邮电通信设备质量大检查[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7nbsp年nbsp4nbsp月的上海邮电设备制造厂,锈迹斑斑的机床正在运转,半成品的载波机外壳整齐码放在仓库角落。镜头切换至北京邮电部质检科,质量检测工程师老李戴着白手套,手持游标卡尺仔细测量零件尺寸,他面前的质检报告上,“设备故障率上升nbsp12%”nbsp的红字格外醒目。窗外的柳絮纷飞,室内的气氛却凝重如铅。字幕浮现:1967nbsp年春,当邮电通信网络的扩张对设备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一场关乎通信命脉的质量攻坚战悄然打响。老李和质检团队带着放大镜、示波器深入车间与机房,在齿轮咬合的缝隙间、在电流流动的轨迹中,寻找每一处可能的隐患nbsp——nbsp那些被标记的不合格零件、反复调试的设备参数,终将化作通信畅通的坚实保障。】
nbsp1967nbsp年nbsp4nbsp月nbsp5nbsp日,邮电部会议室里,46nbsp岁的质量检测工程师老李将一叠设备故障报告重重拍在桌上,报告里夹着的照片显示着某分局交换机触点严重烧蚀的惨状。“上个月,全国邮电设备故障率同比上升nbsp12%,”nbsp他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参会的各厂代表,“哈尔滨的载波机在零下nbsp20℃无法启动,广州的电话机受潮后杂音大到听不清说话,这样的设备怎么保障通信?”
nbsp一、车间里的显微镜
nbsp根据《1967nbsp年邮电通信设备质量检查档案》(档案编号nbspYDBZJ19670401),此次检查覆盖生产、运输、使用全链条。老李带领的第一支质检小组进驻南京某通信设备厂时,车间主任自信满满:“我们的设备都是按nbsp1963nbsp年标准生产的。”nbsp老李没有回应,径直走向装配线,用镊子夹起一枚螺丝钉放在显微镜下nbsp——nbsp螺纹公差超出标准nbsp0.03nbsp毫米。
nbsp“别小看这nbsp0.03nbsp毫米,”nbsp他对着围过来的工人举起螺丝钉,“在高频电路里,它会导致信号衰减nbsp3%。”nbsp在元器件仓库,他发现电容的储存环境湿度超标,立即要求加装除湿机。当看到工人用普通扳手拧精密部件时,老李当场示范:“必须用扭矩扳手,力道过大会损伤电路板。”nbsp这些细节后来被整理成《设备装配操作禁忌手册》。
nbsp二、运输途中的暗礁
nbsp在设备运输环节的抽查中,质检小组发现更大问题。从天津发往昆明的一批电话机,到货后开箱检查,15%nbsp的听筒出现网罩脱落。老李跟随运输车队实地调查,发现木质包装箱在颠簸中相互碰撞,内部缓冲材料形同虚设。他连夜联系工厂,要求改用nbsp“蜂窝纸板nbsp+nbspEVAnbsp泡沫”nbsp的复合包装,并在箱体标注nbsp“易碎品”nbsp警示标识。
nbsp但改进并非一帆风顺。某厂认为新包装成本增加nbsp12%,拒绝执行。老李带着数据找到该厂负责人:“去年因运输损坏导致的退货损失,是包装成本增加的nbsp3nbsp倍。”nbsp他还展示了成都分局因设备损坏导致通信中断nbsp4nbsp小时的记录,最终说服对方。这个案例被写入《邮电设备运输规范》,成为行业标准。
nbsp三、机房里的听诊器
nbsp使用环节的检测更具挑战性。在武汉某长途通信局,老李带着示波器检测载波机,发现信号失真率达nbsp8%。技术员小张解释:“一直这样,凑合能用。”nbsp老李眉头紧皱:“战时差这nbsp8%,情报可能就传不出去。”nbsp他顺着线路排查,发现是电源滤波电容老化,更换后失
第199章 邮电通信设备质量大检查[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