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6章 邮电通信资费调整[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6nbsp年nbsp7nbsp月的北京邮电部大楼,老式电梯缓缓上升,走廊里堆满了用麻绳捆扎的用户意见书。镜头推进资费政策制定办公室,负责人老黄戴着老花镜,手中的红蓝铅笔在密密麻麻的财务报表上反复勾画,窗外的蝉鸣透过纱窗传来,与算盘珠子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字幕浮现:1966nbsp年盛夏,当邮电通信网络不断延伸,资费体系却仍停留在过去的刻度。老黄和他的团队在账本与民意之间寻找平衡点,用一次次数据测算、一场场答疑会,试图让带着邮票的信件、拨通听筒的电话,既能承载企业的运营重量,又能贴近百姓的生活温度nbsp——nbsp这场看似数字的变动,实则是通信服务走向千家万户的关键一步。】

    nbsp1966nbsp年nbsp7nbsp月nbsp5nbsp日,邮电部会议室里,49nbsp岁的资费政策制定负责人老黄将一叠《1966nbsp年上半年运营成本分析报告》摊在桌上,报表上nbsp“纸张成本上涨nbsp23%”“长途线路维护费超支nbsp18%”nbsp的红字格外刺眼。他摘下眼镜擦拭镜片,对参会的各省市代表说:“现行资费标准是nbsp1958nbsp年制定的,八年间物价翻了两番,再不调整,连邮票的油墨钱都快付不起了。”

    nbsp一、账本里的困局

    nbsp根据《1966nbsp年邮电资费调整档案》(档案编号nbspYDB19660702),当时邮电企业面临三重压力:一是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生产一枚普通邮票的成本从nbsp元涨到nbsp元;二是通信网络扩张导致运营成本激增,仅nbsp1965nbsp年新建的西南通信干线,每年维护费用就高达nbsp300nbsp万元;三是资费结构不合理,长途电话每分钟nbsp0.15nbsp元的定价,让普通百姓望而却步,使用率不足设计容量的nbsp40%。

    nbsp老黄在调研笔记中记录了一个细节:在上海某工人新村,一位母亲每月写信给外地儿子的费用,占家庭收入的nbsp3%。“通信不该是奢侈品,”nbsp他在团队会议上敲着数据统计表,“但企业也不能赔本赚吆喝,得找到中间点。”

    nbsp二、数据中的博弈

    nbsp为制定合理方案,老黄带领团队走访了全国nbsp27nbsp个省市。在广州邮局,他发现平信投递中,30%nbsp的信件因地址不详被退回,造成重复劳动;在成都电报局,夜间线路闲置率高达nbsp70%。“资费调整不能一刀切,”nbsp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要让价格杠杆盘活资源。”

    nbsp经过三个月测算,团队提出nbsp“阶梯定价nbsp+nbsp时段优惠”nbsp方案:平信首重资费从nbsp0.04nbsp元上调至nbsp0.08nbsp元,但增加nbsp“精准地址邮寄优惠”;长途电话实行nbsp“峰谷电价”nbsp模式,夜间资费下调nbsp40%。方案初稿完成时,老黄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揉成团的演算纸,最上面那张还留着被茶水洇湿的痕迹。

    nbsp三、舆论场的风暴

    nbsp7nbsp月nbsp20nbsp日,《邮电通信资费调整公告》一经发布,立即引发社会热议。北京西单邮局门口,退休教师老王举着报纸质问工作人员:“寄封信比买个烧饼还贵,这合理吗?”nbsp而上海某纺织厂的厂长却在企业会议上表示:“夜间长途降价,以后和外地客户谈生意能省不少钱。”

第196章 邮电通信资费调整[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