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3章 电子战中的通信较量[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3nbsp年nbsp4nbsp月的福建东山岛,狂风裹挟着咸涩的海风掠过海岸线,某隐蔽通信基站的伪装网下,数十台电子设备发出低沉嗡鸣。镜头缓缓推进,电子工程师老周戴着沾满油污的手套,小心翼翼地调试一台自制的抗干扰装置,示波器上杂乱的波形在他镜片上投下跳动的暗影。字幕浮现:1963nbsp年春,当台海之上电子干扰与反干扰的暗战悄然升级,陈恒团队的实验室与前线通信基站之间,展开了一场跨越海峡的技术博弈。老周和他的同事们在电子元件与计算公式的海洋中日夜奋战,将一个个理论构想转化为战场上的nbsp“通信盾牌”——nbsp那些在深夜里亮起的示波器荧光,终将穿透敌方干扰的迷雾,守护住每一条关乎国防安全的电波。】

    nbsp1963nbsp年nbsp4nbsp月nbsp5nbsp日,厦门通信技术研究所的地下室里,48nbsp岁的电子工程师老周盯着桌上的《电子干扰监测报告》,指节无意识地叩击着桌面。报告显示,近一个月来,国民党方面对我沿海通信频段的干扰强度提升了nbsp30%,其中nbsp1218MHznbsp频段的跳频干扰,导致nbsp3nbsp次重要情报传输中断。“他们用的是美制nbsp干扰机的改良版。”nbsp老周推了推眼镜,声音里带着疲惫,“我们必须在两周内拿出反制方案。”

    nbsp一、示波器前的暗战

    nbsp根据《1963nbsp年台海电子战通信对抗档案》(档案编号nbspPLATX19630402),老周团队面临的首要难题是nbsp“干扰信号特征捕捉”。他们在东山岛秘密架设了nbsp5nbsp个监测点,每台接收机nbsp24nbsp小时记录干扰波形。技术员小张连续nbsp72nbsp小时守在示波器前,终于在海量数据中发现规律:敌方干扰信号每nbsp15nbsp秒会出现nbsp0.3nbsp秒的频率空白nbsp——nbsp这个极其短暂的间隙,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

    nbsp“就像在暴雨中寻找没雨的瞬间。”nbsp老周在团队会议上画出干扰信号频谱图,“我们要设计一种能在nbsp0.3nbsp秒内完成信号切换的抗干扰模块。”nbsp但当时国内的电子元件响应速度根本达不到要求,老周翻出nbsp1958nbsp年在苏联进修时的笔记,突然想起莫斯科通信学院实验室里的nbsp“雪崩晶体管”——nbsp这种具有超快响应特性的元件,或许能成为突破口。

    nbsp二、元件堆里的突围

    nbsp老周带着团队跑遍全国电子元件厂,终于在上海一家国营工厂找到库存的雪崩晶体管。但这些元件的性能参数与设计需求仍有差距,他决定对晶体管进行nbsp“二次改造”:通过调整基极偏置电压,将元件的响应时间从nbsp50nbsp纳秒压缩至nbsp30nbsp纳秒。实验室的工作台上,摆满了烧坏的电路板和报废的晶体管,老周的白大褂口袋里,总是揣着记录实验数据的小本子,最新一页写着:“第nbsp17nbsp次试验,电压nbsp0.8Vnbsp时,响应速度达标,但稳定性下降nbsp12%。”

    nbsp在解决元件问题的同时,团队还面临算法困境。敌方的跳频干扰采用伪随机序列,传统的固定频率对抗方式完全失效。老周借鉴nbsp1962nbsp年密码学成果展上的nbsp“动态密钥生成”nbsp思路,设计出nbsp“自适应跳频算法”——nbsp让通信设备根据干扰信号的频率变化,自动生成反向跳频序列。这个创新让抗干扰模块的研发进度推进

第183章 电子战中的通信较量[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