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边境通信保障[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62nbsp年nbsp6nbsp月的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口的积雪在阳光下刺眼,通信兵背着nbsp30nbsp公斤重的被复线卷在海拔nbsp4800nbsp米的山脊上行进,胶鞋在冻土上留下深痕。镜头推近通信连长老王的军大衣,肩章处的毛线露出半截,那是出发前妻子连夜补上的。字幕浮现:1962nbsp年夏,当边境局势骤然紧张,平均海拔nbsp4500nbsp米的喀喇昆仑山脉迎来一支特殊的队伍nbsp——nbsp他们背着被复线、扛着磁石电话机,在缺氧的高原、险峻的峡谷间编织nbsp“信息生命线”。通信连长老王带着nbsp120nbsp名战士,用nbsp23nbsp天时间在无人区铺设线路,让电波穿透万年冰川,将nbsp“祖国领土”nbsp的坐标,化作永不中断的滴答声。】
nbsp1962nbsp年nbsp6nbsp月nbsp10nbsp日,新疆喀什的军用机场,40nbsp岁的通信连长老王盯着手中的任务简报,指腹在nbsp“72nbsp小时内贯通狮泉河至天文点防区通信线路”nbsp的条款上磨出毛边。简报附件里的地形勘测图显示,这段nbsp180nbsp公里的线路要翻越nbsp5nbsp座海拔nbsp5000nbsp米以上的达坂,穿过nbsp3nbsp处季节性冰川,而他的连队只有nbsp12nbsp台便携式发电机、50nbsp卷被复线和nbsp20nbsp台nbsp“前进一号”nbsp电台。
nbsp一、冻土上的线路长征
nbsp根据《1962nbsp年边境通信保障作战日志》(档案编号nbspPLATX19620604),部队抵达喀喇昆仑山口的第一天,就遭遇nbsp“永冻层布线”nbsp难题。当战士们用钢钎敲打地面时,火星四溅却只留下浅痕nbsp——nbsp零下nbsp15℃的冻土硬如钢铁。老王想起nbsp1959nbsp年在青海施工时见过的nbsp“火烤冻土法”,立即组织士兵用汽油桶改装成移动火炉,每融化nbsp30nbsp厘米冻土层,就迅速埋下防腐木杆,杆顶的避雷针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nbsp“老张,把电话机绑在马鞍上!”nbsp老王对报务员大喊。在无法架设固定线路的峡谷地段,他们发明了nbsp“骑兵流动通信站”,让通信兵骑马携带小型电台,每隔nbsp5nbsp公里设置临时中继点。这个源自蒙古骑兵通信经验的土办法,后来被写入《高原机动通信手册》。
nbsp二、冰川裂隙的信号跳跃
nbsp6nbsp月nbsp15nbsp日,线路推进至nbsp“死人沟”nbsp峡谷,100nbsp米宽的冰裂缝阻断了直线传输。老王趴在悬崖边,看着谷底的冰川泛着幽蓝冷光,突然想起在哈军工学过的nbsp“微波反射通信”——nbsp他让战士在两岸峭壁架设镜面反射装置,将信号通过冰面反射传导,这个临时方案让通信距离缩短了nbsp3nbsp公里,却在测试中发现信号衰减达nbsp40%。
nbsp“用牛骨做绝缘子!”nbsp当地牧民的建议点醒了技术员小李。他们收集牦牛腿骨,锯成nbsp3nbsp厘米的圆柱体,钻孔穿线后发现,这种天然绝缘材料在低温下的绝缘性能竟优于国产陶瓷绝缘子。当第一组信号通过牛骨绝缘子穿透冰裂缝,老王摸了摸冻僵的耳朵,笑骂道:“老祖宗的智慧,比进口设备还抗冻。”
nbsp三、暴风雪中的人肉接线柱
nbsp6nbsp月nbsp20nbsp日,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将能见度降至nbsp5nbsp米。三排战士在海拔nbsp5300nbsp米的无名高地架设最后一段线路时,发电机燃油耗尽,低温导致电话线绝缘层脆裂,信号中断。老王带着nb
第180章 边境通信保障[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