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译电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9章 全国加密浪潮涌起[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1957nbsp年夏,陕西榆林的邮电所外,老槐树的树荫里,一群邮电职工围坐在石桌旁,捧着油印的《加密系统操作手册》认真研读。镜头特写一位老职工用铅笔在烟盒背面画的加密流程图,旁边放着磨秃的算盘。字幕浮现:1957nbsp年nbsp6nbsp月,当nbsp“汉字区位码加密系统”nbsp的推广列车驶向全国,一场由技术专家与基层职工共同书写的加密浪潮,在城乡邮电所的电键声中掀起。从繁华都市到偏远村寨,从科班出身的工程师到半路出家的老报务员,每个人都在为这张全国通信安全网的编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nbsp1957nbsp年nbsp6nbsp月nbsp12nbsp日,甘肃陇南县邮电局的会议室里,38nbsp岁的老周正襟危坐,手中的铅笔在培训手册上划出重重的横线。这是他参加的第三次加密系统培训班,泛黄的笔记本上,前两次的笔记歪歪扭扭,画满了问号nbsp——nbsp只有初小文化的他,面对nbsp“模nbsp256nbsp运算”“奇偶校验位”nbsp等术语,如同面对天书。但此刻,他盯着教员演示的加密流程,心里默默念着:“横nbsp1nbsp竖nbsp2nbsp撇nbsp3nbsp捺nbsp4,区位码就是查字典……”

    nbsp根据邮电部《1957nbsp年加密系统培训档案》(编号nbspYDB19570607),全国推广初期,像老周这样的基层职工占比超过nbsp60%。他们中许多人从未接触过系统的密码学知识,有的甚至没见过电动计算器。邮电部不得不将培训分成nbsp“基础班”“提高班”“设备维护班”,仅基础班的教材就修订了nbsp7nbsp版,最终形成图文并茂的《加密系统工农速成手册》,用连环画形式讲解密钥生成原理。

    nbsp老周的困境并非个例。在云南怒江峡谷,背着设备翻山越岭的技术员发现,当地报务员连阿拉伯数字都不熟悉,只能将区位码转化为傈僳族传统的结绳计数法;在内蒙古草原,牧民出身的报务员对着满是公式的手册直挠头,直到教员用套马绳演示密钥编织原理,才豁然开朗。这些来自一线的反馈,让陈恒团队紧急调整培训策略:每个省培班必须配备会当地方言的教员,教材加入少数民族语言对照版。

    nbsp7nbsp月的一个雨夜,老周所在的邮电所突然收到加急电报,需要加密发送防汛指令。他颤抖着翻开笔记本,烟盒背面画着的nbsp“密钥生成五步图”nbsp早已被汗水洇湿。“第一步查区位码,第二步写在红格本,第三步算加减……”nbsp他嘴里嘟囔着,手指在算盘上拨弄,终于在电闪雷鸣中完成加密。当收到对方的确认回电时,后背已被汗水浸透nbsp——nbsp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完成加密操作。

    nbsp推广中的技术断层远超预期。根据《全国加密系统推广问题汇总表》(1957nbsp年nbsp8nbsp月),23%nbsp的邮电所出现设备维护困难,18%nbsp的报务员无法在nbsp10nbsp分钟内完成密钥更新。邮电部迅速启动nbsp“百城千乡”nbsp支援计划,从哈军工和各科研单位抽调nbsp1200nbsp名技术骨干,组成nbsp

第159章 全国加密浪潮涌起[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