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地下电波[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柜内,一台用美军炮弹箱改制的信号测试仪静静陈列,箱盖内侧用红漆写着nbsp“虚拟天线测试专用”。旁边的玻璃展柜中,《1952nbsp年上甘岭通信技术试验报告》第nbsp17nbsp页清晰记录:“10nbsp月nbsp18nbsp日nbsp14nbsp时,首次完成地下nbsp3nbsp米虚拟天线测试,信号衰减率nbsp35%,创战场通信新纪录。”nbsp字幕:当传统天线在炮火中不堪一击,志愿军将通信的希望寄于大地。一场颠覆认知的虚拟天线测试,即将在焦土下展开,让无形的电波穿越硝烟,在泥土中编织出永不折断的通信网络。】
nbsp1952nbsp年nbsp10nbsp月nbsp18nbsp日午后nbsp上甘岭nbsp3nbsp号坑道【历史影像:黑白胶片记录志愿军通信兵在坑道内调试设备,镜头特写王强抱着改装后的步谈机,机身缠绕着从美军吉普拆下的铜线,旁边摆放着老周用铁皮盒制作的土壤导电模型。画外音:第nbsp15nbsp军《通信技术攻坚日志》(1952nbsp年nbsp10nbsp月nbsp18nbsp日):“在前期土壤导电实验基础上,决定开展‘虚拟天线首次实战测试,目标:地下nbsp3nbsp米深度实现稳定信号传输。”】
nbsp老周的手指在自制的信号测试仪上敲击,铁皮外壳发出闷响。他盯着刻度盘,突然骂道:“见鬼!地表天线信号衰减nbsp87%,地下nbsp2nbsp米反而提升到nbsp62%。”nbsp王强蹲在旁边,手里攥着记录土壤湿度的纸条:“早上测的含水量nbsp23%,比昨天高nbsp5%。”nbsp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希望nbsp——nbsp之前的理论推断正在被数据验证。
nbsp“准备下探nbsp3nbsp米。”nbsp老周挥了挥手,战士们立即用缴获的美军铁锹挖掘。当铜质接地电极埋入冻土层,王强将步谈机频率调至最低频段。耳机里先是一片寂静,接着传来微弱的电流声,像春蚕啃食桑叶般细碎。“有了!”nbsp王强突然喊道,“听到指挥部的载波信号了!”
nbsp【历史考据:现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的《1952nbsp年虚拟天线测试原始数据》(编号nbsp1952101811)显示,首次测试采用nbsp“铜电极nbsp+nbsp石墨土壤”nbsp组合,地下nbsp3nbsp米处信号强度达较地表天线提升nbsp400%。军事科学院保存的同期美军电子侦察记录,首次出现nbsp“异常低频地下信号”nbsp标注。】
nbsp泥土深处的信号博弈
nbsp【场景重现:演员演示志愿军战士在坑道岩壁上安装振动传感器,镜头捕捉老周用美军望远镜改装的信号放大器,以及王强趴在测向仪前记录数据的专注神情。历史录音:通信兵李建国nbsp2013nbsp年回忆:“老周说我们是在给大地装耳朵,那时候不懂什么电磁理论,只知道挖得越深,信号越稳。”】
nbsp老周的放大镜扫过土壤样本,突然发现导电率最高的区域集中在含有铁矿砂的土层。他抓起一把混有铁砂的泥土,对王强说:“把接地电极换成角钢,增加金属接触面积。”nbsp当新电极打入地下,信号强度瞬间提升nbsp20%。但好景不长,美军的干扰机突然启动,耳机里的电流声被刺耳的啸叫淹没。
nbsp“切换备用频率!”nbsp王强迅速转动旋钮,却发现地下天线的频率调节范围比地表天线窄得多。老周盯着示波器,突然想起在东北时见过的矿石收音机:“用矿石晶体做滤波器!”nbsp他从口袋里摸出块紫水晶,那是从美军随军牧师的十字架上拆下的。当紫水晶接入电路,杂音奇迹般地减弱,信号重新清晰起来。
nbsp【技术细节:虚拟天线的nbsp“三要素”nbsp在首次测试中成型:①深度控制(35nbsp米避开地表干扰层);②介质优化(掺入石墨、铁砂提升导电率);③天然滤波(利用矿石晶体过滤高频干扰)。这些技术要点被老周用刺刀刻在坑道岩壁上,成为后续施工的nbsp“黄金法则”。】
nbsp心理暗战的地下较
第53章 地下电波[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