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断弦之痛[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nbsp“1952nbsp年上甘岭战役通信兵工具箱”,内有生锈的刺刀、磨损的皮带扣和缠绕着布条的天线残段。画面特写工具箱底部的笔记本,其中一页画着简陋的埋地天线示意图,旁边写着nbsp“死马当活马医”。】
nbsp当王强把接地线埋到nbsp3nbsp米深时,电流表指针终于动了一下。但信号依然微弱,只能断断续续听到杂音。他想起后勤处老张说过:“美军的nbsp测向仪能捕捉到nbsp300nbsp米内的天线信号。”nbsp于是他又往土里埋了两根树枝,伪装成普通掩体,同时把步谈机功率调到最低。
nbsp“这里是nbsp597.9nbsp高地!重复,这里是nbsp597.9nbsp高地!”nbsp王强对着步谈机大喊,声音里带着哭腔。三秒钟后,耳机里传来模糊的回应:“收到...nbsp说...nbsp况...”nbsp虽然断断续续,但足以让他狂喜。他迅速汇报敌军坦克方位,刚说完,一发炮弹就在离他五米处炸开,泥土溅满了步谈机。
nbsp【人物心理考据:王强在nbsp1952nbsp年nbsp10nbsp月nbsp14nbsp日的战地日记中写道:“当听到指挥部声音的那一刻,我才发现自己尿了裤子。不是害怕,是太高兴了,原来大地真的能当天线用。”nbsp这份日记现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地下电波的隐秘较量
nbsp【场景重现:美军情报官盯着测向仪屏幕,眉头紧皱。镜头切换至志愿军阵地,王强小心翼翼调整步谈机角度,每操作一下都要观察四周是否有敌机。历史实验:军事科学院模拟显示,埋地天线在nbsp3nbsp米深度时,美军测向设备定位误差超过nbsp800nbsp米。】
nbsp美军很快察觉到异常。情报官约翰逊在日志中写道:“共军的信号像幽灵,时而出现时而消失,测向仪显示信号源在地下,但挖掘后只发现树枝和石块。”nbsp为了干扰信号,美军启动nbsp干扰机,王强的步谈机瞬间被刺耳的杂音淹没。
nbsp他想起胡福才在温差电池培训时教的nbsp“跳频躲避法”,迅速调整频率。但很快发现,地下天线的频率调节范围有限。关键时刻,他抓起一把泥土撒在步谈机上,利用土壤湿度改变介质特性,居然让信号奇迹般地恢复了。这个意外发现,后来被写入《志愿军寒区通信技术手册》。
nbsp【历史闭环:第nbsp15nbsp军《上甘岭战役通信战报》记载,王强的埋地天线技术使nbsp2nbsp号阵地在被切断地面通信后,仍保障了nbsp17nbsp份关键情报传递。战后缴获的美军文件显示,其曾专门成立nbsp“幽灵电波”nbsp研究小组,却始终未能破解该技术。】
nbsp片尾:焦土里的通信印记
nbsp【画面:2023nbsp年,科研人员在nbsp597.9nbsp高地遗址挖掘出锈迹斑斑的步谈机天线残段,经检测与历史档案中的型号完全吻合。镜头切换至博物馆内,动态模拟展示埋地天线的工作原理,断裂的天线与现代通信设备形成鲜明对比。字幕:七十多年前,在炮火与焦土中,志愿军通信兵用智慧和勇气开辟出地下通信通道。那根断裂的天线,不仅是战争创伤的印记,更是永不言败的精神丰碑,永远诉说着绝境中创造奇迹的故事。】
nbsp【注:本集所有情节均参考《志愿军第nbsp15nbsp军上甘岭战役通信全记录》《抗美援朝寒区通信技术档案汇编》,涉及的技术细节、战场数据等经国防大学军事历史研究中心考证。现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的《1952nbsp年nbsp10nbsp月nbsp14nbsp日通信兵王强战地报告》(编号nbsp1952101408),完整保留了埋地天线技术的诞生过程。】
喜欢。
第51章 断弦之痛[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