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密码初创[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画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柜中,泛黄的电报纸上写满歪扭的字母与数字组合,边缘标注着nbsp“1950nbsp年nbsp10nbsp月试制密码”nbsp字样,纸张右下角还残留着被墨水反复涂抹的痕迹。字幕:在长津湖的冰雪战场,密码不仅是字符的排列,更是生与死的博弈。当志愿军通信兵第一次尝试用替换密码传递情报时,他们未曾想到,这场密码学的启蒙之战,将成为血与火淬炼的成长课。】
nbsp一、1950nbsp年nbsp10nbsp月nbsp26nbsp日nbsp27nbsp军通信科临时驻地
nbsp【历史影像:黑白胶片记录志愿军战士围坐在煤油灯下,用铅笔在电报纸上写写画画,镜头特写纸面上nbsp“A=1”“B=2”nbsp的简单替换公式。画外音:第nbsp27nbsp军《通信技术改良记录》(1950nbsp年nbsp10nbsp月nbsp26nbsp日)记载:“因缺乏专业密码本,决定采用‘字母nbspnbsp数字替换法进行加密通信,当日完成初步编码方案。”】
nbsp徐福才的铅笔尖在nbsp“Z=26”nbsp的公式上停顿,冻僵的手指在纸面留下汗渍,很快凝结成细小的冰晶。报务员小李凑过来,棉袄上还沾着抢修电台时的松脂:“老徐,就这么简单替换?美军会不会一眼看穿?”nbsp话音未落,译电员小陈已经开始背诵编码表:“‘E对应‘5,‘T对应‘20……”
nbsp科长王建国推门而入,带来刚缴获的美军密码破译手册,书页间夹着半张燃烧过的纸片。“敌人的密码机每分钟能处理上百组电码,”nbsp他用刺刀敲了敲桌面,“我们没有机器,只能用人脑和铅笔头。”nbsp煤油灯突然爆了个灯花,照亮墙上临时绘制的朝鲜地图,标注着尚未传递的关键情报坐标。
nbsp【历史考据:根据《志愿军密码工作早期档案》,1950nbsp年入朝初期,90%nbsp的部队未配备专业密码本,通信兵多采用nbsp“简单替换法”nbsp应急。此类密码仅通过字符与数字的固定对应加密,在密码学中属于最基础的单表替换密码,极易被频率分析法破解。】
nbsp二、雪地电波中的简易密码
nbsp【场景重现:演员演示志愿军报务员将nbsp“敌军集结”nbsp译为nbsp“422718”,手指在发报键上敲击出规律的节奏。历史录音:通信兵赵铁柱nbsp1995nbsp年回忆:“当时觉得只要把汉字变成数字,敌人就看不懂,现在想想,跟拿树叶挡脸没什么区别。”】
nbsp黄昏时分,第一份加密电码从nbsp27nbsp军发出。徐福才盯着发报机的指示灯,耳机里的滴答声像心跳般急促。这封标注nbsp“急”nbsp字的电文,将nbsp“北极熊团右翼空虚”nbsp替换成nbsp“1115218725179”,末尾还添加了随机生成的校验码nbsp“33”。他不知道,此刻美军第nbsp8nbsp集团军情报部门的密码分析师,正将截获的电文输入简易频率分析仪。
nbsp“老徐,师部回电了!”nbsp小李突然惊呼,译出的内容却让所有人脊背发凉:“贵部加密规律已暴露,请立即更换方案。”nbsp原来,美军仅用三小时就通过统计数字出现频率,锁定了字母与数字的对应关系,甚至反向推导出校验码规则。山洞里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只有煤油灯的爆裂声格外刺耳。
nbsp【技术解析:单表替换密码的致命缺陷:英文字母中nbsp“E”“T”“A”nbsp等字母出现频率高达nbsp12%6%,将其对应数字统计分析后,可快速破解替换规则。美军在二战后已普遍使用频率分析法,破解此类密码平均耗时nbsp4.2nbsp小时。】
nbsp三、密码泄露后的心理震荡
nbsp【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nbsp“1950nbsp年密码试验本”,内页多处被铅笔反复涂抹修改,其中nbsp“失败”nbsp二字被划得几乎穿透纸张。画面特写:徐福才在试验本边缘写下nbsp“耻辱”nbsp二字,字迹因用力过猛而模糊。】
nbsp深夜的山洞里,徐福才将加密失败的电报纸团成球,塞进棉袄内衬nbsp——nbsp那是用老张的降落伞布改制的。他想起白天发报时的自信,此刻却像耳光般灼烧着脸。小陈默默递来新的电报纸,纸角还带着美军宣传单的英文残片:“老徐,再试一次?”
nbsp“试什么?拿战友的命试?”nbsp徐福才突然爆发,声音在山洞里回荡。他抓起缴获的美军密码机零件,金属冰冷的触感让他冷静下来。小李蹲在旁边,用刺刀在地面
第17章 密码初创[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