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70章 眉宇间洋溢着神采[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洪武老祖,前方是楚长乐的庙宇,可要前往一观?”

    nbsp朱让杜指着不远处香火鼎盛的庙宇,询问朱元璋。

    nbsp“楚长乐?何以此人庙宇之繁盛,竟超越其他名将之所?”

    nbsp朱元璋闻言愕然,望见楚长乐庙宇前人潮涌动,惊讶之色更浓。

    nbsp显然,楚长乐在后世备受推崇!

    nbsp拥趸众多,且以青年为主!

    nbsp“因近临高考,众多学子特来祭拜楚太公,祈求其在考试中超常发挥!”朱让杜在旁解说。

    nbsp“高考?”

    nbsp朱元璋与朱标目光好奇地转向朱让杜。

    nbsp朱让杜恍悟,朱元璋与朱标怎知高考为何物?

    nbsp此乃现代学子升学之制,大明无此制,他们自然不知。

    nbsp朱让杜连忙解释高考之意。

    nbsp“原来如此!”

    nbsp“如此说来,后世高考,颇似我大明科举!”

    nbsp朱元璋闻言,恍然大悟。

    nbsp“为何学子高考要拜楚长乐?”

    nbsp朱标好奇发问。

    nbsp“懿文老祖有所不知,楚长乐,凤武年间文人,读书人之信仰!其出身皇卫学院文科班,旷世奇才,持特等毕业证!”

    nbsp“楚太公事迹繁多!”

    nbsp“乃大明书法大家、政治家,一生清廉,却无子嗣!”

    nbsp朱让杜速速介绍楚长乐概况。

    nbsp朱松亦在一旁饶有兴趣地倾听。

    nbsp历史轨迹已变,他对后世之事同样茫然。

    nbsp此刻听朱让杜所言,亦觉趣味盎然。

    nbsp而朱元璋则直接与国运系统沟通,欲探楚长乐之详情。

    nbsp国运系统,自是最为了解。

    nbsp“宿主于推演中曾见楚长乐,凤武年间之事,推演朱匣烨时,不也曾涉及?”

    nbsp当朱元璋提及楚长乐时,国运系统即刻回应:

    nbsp“我记得有这么个人!”

    nbsp“但推演时仅知其存在,细节则未显现。”

    nbsp朱元璋对楚长乐有印象,仅止于知道有这么个人,且印象中他似乎颇为特别。

    nbsp至于更多,他确实一无所知。

    nbsp系统提出条件:“我可为宿主整理楚长乐信息,但需消耗300点国运值。”

    nbsp朱元璋沉默,心中暗道:这系统果然难缠,随便一问就要国运值。

    nbsp他冷哼一声:“你不说,我自会问他人。”

    nbsp朱元璋不愿再耗国运值,毕竟老九家的老四和老五都还未推演,未来穿越亦需大量国运值。

    nbsp他决心不再被这系统轻易摆布。

    nbsp于是,他转向朱让杜:“说件关于楚长乐有意思的事。”

    nbsp朱让杜思索片刻,道:“据明史,楚长乐在凤武年间,曾在朝堂上与武将。”

    nbsp“朝堂?”

    nbsp朱元璋与朱标闻言皆惊。

    nbsp楚长乐竟如此大胆!

    nbsp朝堂圣地,怎敢动手?

    nbsp“他不是文科出身吗?怎敢与武将动手?”朱元璋惊问。

    nbsp“洪武老祖有所不知,楚长乐虽文科出身,但身手不凡,一般武将难以匹敌。

    nbsp那次朝堂之上,他一口气放倒了两位武将!”朱让杜解释道。

    nbsp此言一出,朱元璋与朱标更加震惊。

    nbsp楚长乐,真是个猛人!

    nbsp文科出身的楚长乐,竟独自放倒了两位将军!

    nbsp“这是因何而起?”朱元璋追问。

    nbsp“源于凤武大帝以女子之身继位,遭武将集团反对。

    nbsp楚长乐支持凤武大帝暂掌帝位,故而双方争执。”

    nbsp“楚长乐乃凤武大帝一方之人。”朱让杜进一步说明。

    nbsp“楚长乐身为文人,能支持朱慧英女子为帝,眼光独到。”朱元璋点头称许,

    nbsp“武将难以接受女子指挥,情理之中。

    nbsp战场上拼杀出来的大汉,岂会轻易听命于女子?除非她确有能耐。”

    nbsp“正因此事,楚长乐备受读书人推崇。

    nbsp死后,人们为其立庙,前来祭拜者多为读书人。

    nbsp至今,学子考试前常来祭拜,祈求楚长乐保佑。”朱让杜笑道。

    nbsp谈及刘伯温能否预知后世,朱让杜又讲述几件楚长乐的事迹,令朱元璋与朱标感慨万分。

    nbsp楚长乐实为能臣,对大明的贡献不在于谦之下。

    nbsp“洪武年间怎无此等好官?”朱元璋叹息。

    nbsp与后世名臣相比,洪武朝官员除开国功臣外,鲜有出色者。

    nbsp即便是徐达、常遇春,亦非完美。

    nbsp蓝玉等人更是罪有应得。

    nbsp简而言之,朱元璋麾下的文臣武将能名垂青史,多因被美化或功绩掩盖过错。

    nbsp若深究他们的过失,足以引发诸多争议与非议。

    nbsp徐达、常遇春等人,在辅佐朱元璋争夺天下时,亦曾行径不端,攻城略地时劫掠成风。

    nbsp然而,史书岂会如实记载?对外又怎能直言不讳?

    nbsp想当年攻陷应天府,若非朱元璋严令不得侵扰百姓,应天府的民众恐怕也难逃劫难。

    nbsp否则,他朱元璋定会被百姓唾骂。

&n

第570章 眉宇间洋溢着神采[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