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49章 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国运系统示:“汉王朱松一脉,大明国运可达518年!”

    nbsp【推演中……】

    nbsp【确证:汉王朱松一脉,延续大明518载国运!】

    nbsp系统高效行事,扣除2000点国运值后,速给答复。

    nbsp朱元璋瞠目结舌,满脸愕然。

    nbsp518年!此数震撼人心,强汉盛唐亦难及也!

    nbsp九子一脉掌权,大明国运竟能绵延五百余载,匪夷所思!

    nbsp“父皇,何事惊扰?”

    nbsp望见朱元璋的神色,朱标连忙询问。

    nbsp朱元璋瞥了一眼朱标,留意到那五人——老九派来的使者——仍在场,刚到嘴边的话语又被硬生生咽下。

    nbsp“你们五人先退下吧,今日休息,明日直接去户部找陈奇。”

    nbsp朱元璋向五人挥了挥手,五人闻言立刻退下。

    nbsp“父皇,究竟何事?”

    nbsp朱标察觉到朱元璋有意支开这五人,显然有要事相告,于是急忙追问。

    nbsp“我刚刚从老神仙那里得知一个消息,我说了,你可别太惊讶!”

    nbsp朱元璋一脸严肃地叮嘱朱标。

    nbsp“什么消息?父皇请讲,儿臣定不会慌乱!”

    nbsp朱标听后,心中愈发好奇。

    nbsp“老神仙说,若老九将来称帝,大明朝的国运能延续518年!”

    nbsp朱元璋终究没能忍住,将此事告知了朱标。

    nbsp“什么?”

    nbsp“五百多年的国运?”

    nbsp“父皇,此事当真?”

    nbsp尽管朱标已有心理准备,可能会听到震撼的消息,但仍被朱元璋所言震惊。

    nbsp“事关国运,我岂会拿此开玩笑?”

    nbsp朱元璋正色道。

    nbsp“这……五百多年的国运!”

    nbsp“若真如此,父皇日后还是传位给老九吧!”

    nbsp朱标此次再也无法忍耐,直接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nbsp一直以来,他和朱元璋都有种默契,即便两人都心知肚明,未来的皇位很可能是老九的,但从未真正言明。

    nbsp而这一次,朱标率先打破了沉默。

    nbsp“不急,现在说这些都为时过早。”

    nbsp朱元璋摆了摆手。

    nbsp朱标还健在,他真的不愿谈论将来的皇位归属。

    nbsp朱标闻言,也随之点头。

    nbsp“系统,你之前提到,若燕汉相争,老四胜出,他称帝后大明国祚可延绵二百七十六年。

    nbsp如此说来,老四若赢,岂不就意味着老九……”

    nbsp朱元璋言及此处,未竟之语戛然而止。

    nbsp“自是必然。

    nbsp汉王仅凭数万之众,便能与朝廷百万大军相抗衡,单凭此点,胜后的燕王朱棣岂会容此等对手存活!”系统洞悉朱元璋之意,回应坚定。

    nbsp诚然!

    nbsp燕汉之争,老九胜后尚能宽容老四,令其返回北平。

    nbsp在老九眼中,老四再如何折腾,也难成气候,此乃老九之自信。

    nbsp而老四则不然!

    nbsp即便老四侥幸战胜老九,也必是惨胜,且胜算渺茫。

    nbsp此情境下,即便老九落败,老四亦难安心任其回归封地,恐其卷土重来,老四无把握再胜。

    nbsp所幸,依历史常态,最终胜者仍是老九。

    nbsp老九修为非凡,老四欲胜之难如登天。

    nbsp“父皇,对于老九提议出征河西走廊,您有何见解?”朱标忆起朱松请战之事,再度询问。

    nbsp“容我再思量几日。”朱元璋摆手,他未即刻应允,心中尚有疑虑。

    nbsp“老九似有信心,仅凭数万兵马便能收复河西走廊失地。

    nbsp父皇何以迟疑?”

    nbsp“您之前不也认可老九此方面之能吗?”

    nbsp“儿臣亦信老九不会以此等事为戏言!”朱标见朱元璋迟疑,满心不解追问。

    nbsp“我亦明了,但老九大婚在即,河西走廊之事,待其大婚后,再作答复吧。”朱元璋摆手,坚持稍后再议。

    nbsp老九已请缨出战河西走廊,此事几成定局,朱元璋亦不会阻拦。

    nbsp然而,他尚有诸多事宜需细细考量,且此事不必急于一时。

    nbsp“言之有理,即便攻打河西走廊,也需待明年春暖花开之时。”

    nbsp“眼看入冬,时机未到。”

    nbsp朱标点头赞同,并未过分忧虑,此事确实不迫。

    nbsp朱元璋忽而话锋一转:“标儿,水泥路进展如何?应天那边不是也开始动土了吗?”

    nbsp“正是,昨日方才动工。

    nbsp大批水泥自汉中运来,耗时颇长。

    nbsp老九提议,应天城内城外道路同时铺设,现下工人充足。

    nbsp黄河水灾,老九特调三千灾民至应天府修路,城外千人,城内两千。”

    nbsp“水泥亦已足量运来,故而拖延至今。”

    nbsp提及修路,朱标精神一振,连忙解释。
第449章 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