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3章 蜂窝煤问世[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

    弘历微微颔首,翻开案上的账本:"从前每户过冬要千余斤煤炭,如今三百个煤球就足够了,还能用于煮饭,百姓自然会算这笔账。"

    "奴才遵命!"李玉应声记下。

    京城街头巷尾,茶馆酒肆,蜂窝煤成了百姓热议的焦点。

    "张婶儿,您家那新炉子真能省煤?"胡同口王嫂子凑近闲聊,盯着对方院里摞得整整齐齐的煤球。

    "我家往年囤两车炭,今年用这煤球,三百个就够了!不到五银元!"

    张婶笑着掀开锅盖,白汽顿时漫出来:"可不!昨儿炖了仨时辰萝卜牛腩,才用了半块煤球。"她压低声音,"听说这法子是皇上从古书里琢磨出来的,官府的人还挨家挨户教咱通风防中毒呢。"

    崇文门煤球铺前,掌柜的敲着梆子招揽生意:"泥炉八百文,煤球十文钱一个!买十送一,保准您过冬暖乎!"

    几个煤商黑着脸站在人群外,被百姓挤得直往后退。

    有好事者扯着嗓子起哄:"王掌柜,您家炭块卖得比煤球贵一倍,这生意不好做咯!"

    入夜,炊烟混着煤香飘满街巷。

    李家媳妇边往炉子里添煤球,边对丈夫念叨:"省下的钱能给孩子添件棉袄,再买两斗白面。

    皇上这主意,真是救命的菩萨心肠!"隔壁传来孩童嬉笑:"娘,炉子烤的红薯比灶火甜!"

    寒风呼啸的夜里,千家万户的小火炉烧得通红,议论声、欢笑声混着煤球燃烧的噼啪声,渐渐盖过了煤商们的抱怨。

    煤球的爆火如一场燎原之势,短短半月,京城煤价竟跌去三成。

    往日里气派的煤行门前门可罗雀,堆积如山的原煤蒙着灰,无人问津。

    有精明的煤商连夜将库存低价抛售,也有固执的老掌柜守着库房长吁短叹:"囤了大半年年的货,这下全成烫手山芋!"

    骡马市大街的"兴隆煤栈"里,王掌柜对着账本捶胸顿足。

    库房里还堆着两万担原煤,如今贱卖都无人接手。

    隔壁布庄的伙计探头打趣:"王老板,不如把煤碾成粉,学着做煤球?"引得众人哄笑,王掌柜涨红着脸摔门而去。

    与此同时,工部工坊日夜赶制泥炉,满载煤球的马车铃铛叮当,沿着官道蜿蜒出关,车轮碾过结冰的路面,在白茫茫的雪原上压出深辙。

    茶馆里的说书先生新编了段子:"皇上妙手绘煤球,冻死寒风缩了头,百姓家中暖如春,煤商哭坏半边楼!"说书声伴着惊堂木一响,满堂皆是喝彩。

    深宫里,弘历翻阅着各地奏报,见冻毙人数锐减,嘴角终于露出笑意。

    弘历提笔批复:"煤球既已利民,当广传天下。命各省工坊加大宣传,教授百姓制作之法。"

    朱笔落下,窗外寒风依旧呼啸,却已吹不散这渐暖的人间烟火。

    入股官营煤矿的商户们对着账本直叹气,本指望寒冬煤价飙升大赚一笔,谁料煤球一现世,囤在矿里的原煤还没来得及运出,价格就跌了个狠。

    酒肆里,几个商户围着火盆发愁,"这可咋办?再这么下去,投进去的银子都要打水漂!"

    "加足马力挖!"有人猛灌一口烈酒,"只要量上去,总能回本!"这话引得众人附和。

    次日,各矿场的号子声比往日更响,运煤车昼夜不息。

    可随着市面煤炭越积越多,价格更是一降再降,连带着煤球的售价也跟着便宜了几分。

    街头巷尾的百姓反倒得了实惠,拎着煤球回家时直乐呵:"这下买炉子的钱,怕是都能从煤价里省出来了!"

第123章 蜂窝煤问世[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