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0章 抗疫纪念碑[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1742年六月底,大江南北被大清横扫安南的捷报点燃。

    当“安南南北近三千里、良田超五千万亩,可养活千万人”的消息传开,民间一片鼎沸。

    京城聚福楼饭庄。

    “您老瞧瞧这报纸!”跑堂的小陈抖着《中华日报》边角,“安南拥有五千多万亩良田,比咱直隶加山东还肥!

    当今圣上这是要让咱们天天吃白米饭呐!”

    临窗而坐的老举人扶了扶眼镜,摇头晃脑道:“昔年汉武开西域,今上定安南,此乃成祖之后第一伟业!”

    同桌的绸缎商人忙举杯:“可不是么?我那广州分号昨儿来信,说红河三角洲的稻田望不到边,新收的香米装了三百船——”

    “要我说,圣上最绝的是免除安南关税和土着转运补贴!”隔壁桌的布庄老板拍着大腿。

    “咱卖去安南的布帛全免税,运回来的土着还能赚转运补贴!

    我家老三刚置了三桅福船,专跑安南航线,一趟下来赚的银子能铺满船头!”

    话音未落,门外突然锣声震天,八抬大轿抬着“安南贡米”招摇过市,黄澄澄的稻穗从轿帘缝隙漏出,引得孩童追着喊:“吃安南米,长个子!”

    随着安南米如潮水般涌入,京城米价半月连降三成。

    胡同里的王婶掀开锅盖,看着锅里多抓的两把米笑出褶子:"可算能给虎娃们熬稠粥了!"

    与此同时,东南沿海掀起造船热潮。

    泉州、广州等地造船厂桩机轰鸣,民间船坞为承揽更多商船订单,纷纷扩建船台。

    漳州老匠人们光着膀子丈量新船龙骨,比划着:"这船加宽三尺,可以多装五百石粮食!"

    订单排至次年的铁匠铺里,炉火旺得能映红夜空,新锻的锚链粗如人臂,专为载重万石的三桅福船定制。

    广州港的船商们围聚行会,争着预订新型"赶缯船"——这种改良商船比寻常福船多出一层货舱,底舱暗格可藏货亦可藏人。

    徽州茶商砸下重金:"给我的船加两层隔舱,松萝茶要和安南香茅分开储!"

    福建糖商则盯着图纸上的"水密舱壁"设计:"这样的船跑南洋,遇风暴也能稳如泰山!"

    民间船厂的招工告示贴满码头,"高薪聘造船熟手"的墨迹未干,便被应募者的手印糊成花脸。

    当第一艘载一万五千石的"怀远号"试水时,围观百姓数着船上的十二道风帆,议论着"这船一趟能拉多少安南米"。

    奉天省大连造船厂码头,海浪拍打着巨大的龙骨。

    弘历身着明黄吉服,立于观景台,领班军机大臣张廷玉、兵部尚书傅鼐等重臣随侍两侧。

    随着弘历抬手掷出的青铜令箭入海,两艘裹着红绸的庞然大物缓缓滑入渤海,船首撞碎浪花时,岸上响起山呼海啸般的“万岁”。

    “启禀陛下,此乃仿法兰西《圣菲利普号》形制改良的大型战船。”厂长高晋伏地禀报,声音盖过礼炮轰鸣。

    “船长二十丈,宽五丈,吃水两丈,排水量四十万石,可搭载六十六门重型火炮,舱底设十二道水密隔舱,可抗十二级风浪!船舷易损处皆覆铁皮,寻常火炮难伤分毫。”

 &nbs

第110章 抗疫纪念碑[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