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洪荒:六翅金蝉从吞噬开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7章 大罗天仙之道(3)[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念不停滞谓之静。修行时,不执着于外在的事物和现象,不让念头在某一处停留,保持内心的通透与灵动,便迈向了心静之境。

    念念圆明谓之清,光明无碍谓之静。让每一个念头都充满智慧的光芒,不为黑暗和迷惑所困,内心光明磊落,毫无阻碍,便是清的更高境界;而内心的光明能破除一切障碍,达到自由自在的状态,就是静的升华。一尘不染谓之清,万虑皆空谓之静。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让内心如同纯净的明镜,不沾染一丝尘埃;放下所有的忧虑和牵挂,让心灵空灵自在,这便是清净的体现。

    万物不能遁其形谓之清,鬼神不能测其机谓之静。当你对世间万物的本质了如指掌,任何事物都无法隐藏其真相,这就是清;你的心境高深莫测,鬼神都难以窥探其中的奥秘,这就是静。心如流水谓之清,性如皓月谓之静。让内心像流水一样,顺应自然,随形就势,不固执己见,便能保持清的状态;让本性如同皓月一般,纯净明亮,不为乌云所遮蔽,便能拥有静的品质。

    无始以来罪消灭谓之清,多劫之前因尽澈谓之静。通过修行,消除无始以来积累的罪业,让内心得到净化,这就是清;彻底洞察多劫之前的因果,对一切因果循环都了若指掌,这就是静。内观其心心无其心谓之清,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谓之静。向内观察自己的内心,发现心本无形,并无一个固定的‘心存在,从而摆脱对自我的执着,这就是清;向外观察世间万物,认识到万物皆虚幻不实,并无真实的‘物存在,从而超越对物质的贪恋,这就是静。

    三者既悟谓之清,惟见于空谓之静。当你领悟了心、物、空三者的真谛,内心便达到了清的境界;眼中所见唯有空性,认识到一切皆空,内心便获得了静。观空亦空谓之清,空无所空谓之静。不仅看到万物的空性,连对空性的执着也要放下,认识到空也是虚幻的,这就是清;当一切空相都不存在,连‘无空的概念也消失,内心便进入了静的高深境界。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谓之清,湛然常寂,寂无所寂谓之静。当所追求的空也不存在,连‘无的念头都消失殆尽,内心达到一种纯粹的清净,这就是清;内心湛然常寂,连寂静的感觉都不存在,超越了一切概念和感受,这就是静。真常应物谓之清,常应常静谓之静。以真常不变的道心去应对世间万物,不被外界所动摇,这就是清;在应对万物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为所动,这就是静。

    洞然不昧谓之清,入众妙门谓之静。内心洞彻明白,不被迷惑,这就是清;通过对清净的体悟,进入到奇妙的修行境界,这就是静。超出三界谓之清,解脱五行谓之静。摆脱三界的束缚,超越生死轮回,这就是清;从五行的限制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这就是静。虚空粉碎谓之清,粉碎虚空谓之静。打破对虚空的执着,让内心如同粉碎的虚空一样,无所挂碍,这就是清;以强大的定力和智慧,粉碎一切虚幻的表象,包括对虚空的认知,这就是静。光摄诸天谓之清,普渡众生谓之静。内心的光明能够照耀诸天,影响他人,这就是清;用这份光明去普度众生,帮助他们摆脱苦难,这就是静。老君,你需细细体悟,方能达成内心的清净。”

    太上老君听闻鸿钧老祖这番论述,心中豁然开朗,当下五体投地,伏地叩首,额头触地良久。起身时,老君眼眶泛红,声音中满是敬服:“老师这番教诲,字字珠玑,如拨云见日,驱散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困惑。过去,我虽潜心修行,却对清净之境一知半解,如今经老师提点,方知自己的浅薄。”

    老君后退一步,再次拱手作揖,身姿愈发恭谨:“往后的修行,我必定铭记老师的教导,以心清、心静、心净为指引,体悟大道。若有不解之处,还望老师不吝赐教。”

    鸿钧老祖微微点头,目光中满是期许:“老君,修行之路漫漫,需持之以恒。今日你有所悟,切不可懈怠。望你将所悟践行于日常,早日证得大罗金仙之境。”

    老君神色凝重,双手抱拳于胸前:“谨遵老师教诲!我定当砥砺前行,不负老师的期望!”言罢,老君退回座位,周身气息愈发平和,沉浸在对鸿钧老祖教诲的思索之中

    。

第167章 大罗天仙之道(3)[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