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正德变法:捡到历史学生的书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5章 宗室转封[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戴椰壳面罩,向学徒演示:「烟泛紫,土含硫,此乃火神示警,需换地开垦。」他们不知道,这种烟雾实为工器监特制的土壤检测剂——硫磺含量过高时,炭块中的明矾颗粒会释放白色絮状物,暗示铁矿脉方位。

    「工器飞鸢」掠过爪哇上空时,朱载堉正在用贝壳计算橡胶树间距。这只「铁鸟」腹部的「风动鼓」改为竹制叶轮,每转一圈便撒下松香粉标记成熟胶树。南京工器监的观星台上,老匠师根据飞鸢尾部火舌的长短(短为硫、长为硝),判断南洋各地的矿物丰度。此刻,他望着苏门答腊方向均匀的紫烟,点头道:「土人已学会看烟辨矿,省了咱们一半功夫。」

    工器通宝在麻喏巴歇流通三个月后,当地匠人发现钱币遇火冒蓝烟,遂将其奉为「火神信物」,主动熔铸为护身符。朱厚照接到密报时大笑:「他们熔铸一枚通宝,我们能换十斤丁香,这买卖划算。」是夜,工器监的「煴火台」在南海释放「工器流火」——加热后的松香颗粒与萤火虫腹液混合,在夜空勾勒工禾纹。佛郎机商船的船长们惊叹「东方星象术」,却不知这是工器监与海外藩王的密语:荧光轨迹即季度香料收购清单。

    朱载钧在暖阁内再次翻开《南洋诸岛图》,发现麻喏巴歇等地的工禾纹旗旁多了丁香、橡胶树图标——那是「共生贸易点」的标记。朱厚照将一块雕刻着山脉纹理的橡胶板按在吕宋位置:「载钧,真正的锁国是让他们离不开我们的硫磺,正如我们离不开他们的香料。」说罢指向窗外,工器监的蒸汽钟与南洋方向的「工器流火」同时鸣响,惊起一群夜栖的犀鸟,翅膀掠过铅玻璃,在室内投下晃动的暗影,宛如南洋部族与大明交织的命运。

    雪停了,朱载钧望着父亲案头的《工器共生十二策》,忽然明白「只输成品」的真意:当南洋匠人用明军火铳驱赶野兽时,火铳击锤的弧度契合当地地磁;当他们铺设石板路时,缝隙间的矿渣恰好能滋养耐硫作物。这些看似巧合的设计,实则是工器监编织的「共生之网」——网眼足够宽大,让南洋部族能呼吸、生长,却永远挣不脱网线的束缚。

第135章 宗室转封[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