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5章 “创世”手机的原型设计[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北辰」OS的软件灵魂日渐丰满,「天枢」SoC的硬件心脏即将完成淬炼之际,承载这一切、并最终将其呈现给世人的那个“完美躯体”——启明芯自有品牌的第一代旗舰智能手机,代号「创世」(Genesis)的原型设计工作,也在一个更为隐秘、充满了艺术与科技交融气息的空间里,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这个由林轩亲自督导,并从全球范围内招募或合作了最顶尖工业设计师、结构工程师和材料专家的秘密工业设计工作室,可能并不在启明芯总部或「蜂巢」基地内,而是隐藏在香港或海外某个更具设计氛围、也更利于保密的角落。

    这里的负责人,是一位名叫乔纳森·艾维斯的中年英国设计师(此人物为虚构,设定上可能早期在索尼或某欧洲高端设计公司工作,后被林轩理念吸引而加盟启明芯,其命名旨在向苹果设计灵魂致敬)。他以其对极简主义美学的深刻理解、对材质和工艺的极致追求、以及略带偏执的完美主义倾向而着名。

    林轩对「创世」手机的工业设计,提出了极其明确、也极其超前的要求:

    “我不要任何多余的按键!我不要手写笔!我不要可以拆卸的后盖和电池!”

    “我要的是一块尽可能大的、覆盖整个正面的、完美的触摸屏!”

    “我要的是极致简洁的外观,是浑然一体的质感,是拿在手中如同艺术品般的精致和温润!”

    “它必须看起来、摸起来,都像是来自未来!”

    这些要求,在2005年底、功能手机依然是绝对主流、智能手机普遍傻大黑粗、电阻屏+手写笔是标配的时代,听起来简直是“天方谭”!

    但正是这种不妥协的、追求极致的目标,激发了艾维斯和他领导的这支由全球设计精英组成的团队(可能包含德国的精密结构工程师、日本的材料专家、意大利的美学顾问等)最大的创造潜力。

    原型设计的反复迭代

    在ID工作室里,摆放着数十款材质、形态、细节各异的「创世」手机原型模型(Mockup)。有些是用精密加工的铝合金或不锈钢打造的金属模型,有些是用特殊树脂通过3D打印制作的,还有些是结合了玻璃、陶瓷等新型材料的探索性尝试。

    形态的战争:

    团队围绕着“简洁”的核心理念,尝试了多种设计方案。最终,两种方案成为主要竞争者:一种是类似于后世iPhone

    4的“三明治”结构,即前后玻璃面板加金属中框;另一种是更激进的铝合金一体成型(Unibody)设计。林轩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它能带来更极致的整体感和坚固度,但其制造工艺难度和天线设计挑战也更大。

    屏幕的抉择:

    为了实现“正面全是屏幕”的视觉效果,团队必须将屏幕边框做到当时技术的极限窄度。同时,屏幕本身的尺寸和比例也经过了反复权衡。最终,他们可能选择了一块由夏普或三星提供、当时最顶级的

    3.7

    英寸或接近

    4

    英寸、比例接近

    16:9

    的电容式多点触摸屏,其表面覆盖着特殊强化玻璃——这可能是康宁公司尚未正式命名的大猩猩玻璃(Gorilla

    Glass)的早期版本,由启明芯战略投资或合作开发。这在当时绝对是“巨屏”!

    按键的绝迹:

    林轩坚持要将物理按键减到最少。最终的设计可能只保留了侧面的电源键、音量键,以及一个标志性的圆形Home键,其设计思路可能借鉴了Pioneer播放器的“灵动滚轮”但形态完全不同。(甚至还有更大胆的方案被讨论:完全取消Home键,依靠手势操作——这更符合林轩的终极目标,但技术挑战也更大。)

    材质与工艺的极致:

    为了达到林轩要求的“艺术品级”质感,团队在材质和工艺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尝试了阳极氧化铝的多种颜色

第205章 “创世”手机的原型设计[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