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大明不公平的对待[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迷楼]https://m.bimilou.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察中,想要稍微贪一点,那都是极为艰难的事情。
也就是说现在奉天殿的官员,不说全部吧,九成都属于清官的行列。
不是清官,也在这里待不了多长的时间,就得横着被送回家。
反倒是地方上的官员监察力度没这么大,不贪银子贪点吃食问题是不算大的。
这不是还有个词,叫孝敬吗。
百姓,商人,‘自发送点吃食,也谈不上贪污受贿不是。
有关官员俸禄改革的具体条例,在第二天的时候,就登上了京师邸报了。
对于百姓来说,也算是一个很好的谈资。
“这官员的俸禄也不算高啊,从九品的官每月才五贯钞,这在京师里找份活干,稍微卖点力气的,也都差不多了,看来这官老爷也不好当啊。”
有汉子听完说书后,不由开口说道。
不过立马就遭到了旁人的教育。
“这可是朝堂发放的俸禄,能跟卖力气的相比吗,再者你没听着说吗,衙门里可是管一日三餐,三餐呐,据说若是因事加班,还有宵夜享用。”
“这衙门里的饭食,你当是跟咱们吃的一样嘛,就那点钱财,也不知能吃多少餐便也就没了。”
那汉子听完这话,完全没有理会其中的挖苦之意,反倒是憧憬的说道:“这衙门里的饭,指不定每餐都有荤腥,三餐还能有夜宵,当官是真的好。”
“指不定还能管饱呢。”
听着这话,周边的也跟着笑了起来,同时流出羡慕的神色。
正巧在这个时候,说书先生讲述着,关于衙门津贴的事情。
不仅是吃饭问题,还有各项补贴,福利赠送,简直让人平白要羡慕几分。
羡慕归羡慕,但在老百姓来看,这也是官老爷们正常的需要的,倒是生不出什么妒忌之心。
能够当官老爷的,哪个不是饱读诗书,才学深厚。
比自己这些老百姓活得舒坦些,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不过对于很多从商的来说,听到说书先生的讲述后,反而生出了一股自高感。
大明的兴商之策,让许多投身进去的,哪怕是大字不识,今年也都是赚得盆满钵满,一个月进账十几贯钞,都算不得什么挣大钱。
赚上百贯钞的,也是经常听说。
而他们,也是京师消费的主力军。
钱来得快,自然就没那么在乎,花了就花了,明日再赚便是。
娱乐业在京师的发展,是越发火热了。
据不完全统计,单单是今年在京师新开的青楼,就已有数百之多。
其中有路子的,还从远洋之外,招来许多外族女子,凭的一股子猎奇猎艳,生意极为红火。
诸多青楼也是有所有样。
若是在这个时候的大明,在青楼见着什么黄头发,蓝眼睛的外族女子,不要惊奇,实在是太多了。
有需求就有市场。
海禁解开后,海贸变得更加的频繁起来,京师的热闹,整洁,礼仪,文明,还有包揽着全世界的商品,让所有来过的人,无一对此繁华不心生留恋。
尤其是从战争之中,被大明的商人给买过来的外族女子,更是来到此地,根本就没有走的意思了。
不过现在大明的律法,尤其是在户籍上面,只针对于大明国人,其他的想要加入大明户籍,尤其是京师南京这边的,就比较麻烦了。
女子还好一点,便是能够找个京师户籍,哪怕是大明户籍的嫁了,便就可落户大明。
男子就麻烦一点,若是没有贡献,或者有技艺才能的,户部下设的部门,是不会给其落籍的
而非大明户籍之人,在许多律法层面,没有享受的保护。
虽说没有明文规定,非大明户籍就要低人一等,但现实的情况就是低人一等。
比如有户籍和没户籍的争执见官,就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在一些案件上有所袒护,是极为常见的现象。
对于这些,朱英也有所了解,知道有些许不公,但并没有去改变的意思。
为什么要改变,区别对待,挺好的。
便就是这样,才能让其他外族外国之人,心向文明,心向大明。
从深层次来说,大明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里没有汉人,蒙古人等等的区分。
只有大明人和非大明人的两种概念。
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人口,这也是朱英要进行的一个方式。
区别,不公正的对待,往往会让更多人对于大明更加向往。
用朱元璋的话来说,咱大明的百姓还管不过来呢,哪里有时间去管这些外族之人。
在官员制度这边敲定之后,朱英便在此出宫,开始商定关于工人工会的事情了。
工人工会,在如今的大明是很有实行的必要。
因为工业的发展的基石,就是工人群体。
普通的劳工是工人,有技术的工匠,也是工人,甚至是大夫等人,都属于百工的行列。
很多创造,科研的发展,最早哪有什么科学家的存在。
便就是工人在推动。
具体点来说,便就是技术工种。
这些经常在一线工厂里干活的人,往往会蹦出几个脑袋灵活者,他们发展出更为快捷,便利的施工方式。
有着丰富的实际经验的他们,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便就属于近现代科学家的雏形。
只是因为读书少,所以不能形成更为系统的理论方式。
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是需要大量的先辈独自摸索。
朱英虽然有着前世的经验,可他并非是什么百科全书,对于很多事情,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大的方向清楚,但是小的方向,那就一窍不通了。
只是不管如何,先保障工人的利益,至少不会平白受到别人的剥削才是关键。
出宫之后的朱英,便开始微服私访所有的工厂了。
不仅仅是民间的工厂,包括自己群英商会下的厂子,也是要走访的。
自从上次刺杀的事情过去后,朱元璋对于大孙的个人武力,就有了一个很是充分的了解。
所以对于大孙的出宫探访也很是放心。
不过自然还是要有随身侍卫陪同,便是玄甲卫,也会在朱英出宫的时候,开始进行外出演练。
这边是有什么情况的时候,只须朱英身边的侍卫,向天放上一信号火药,便就立即行动,即刻护卫太孙殿下的安危。
在如今的大明,是严禁火器私自民用的,这也是朱英在发展火药司的时候定下的规矩。
但凡有私藏火器者,一律严惩不贷,大额罚金,没收火器。
若有凭借火器伤人者,视情节严重程度,处以十五年往上劳役,或流放,死刑。
不过对于海贸的商人,出国在外,享有特殊的优待。
毕竟大明之外,尽皆属于蛮夷之地,为保护大明百姓在外之安危,得通行出大明疆域者,可按照人数在沿海火药司,租借一定数目的火器。
这个火器的租借,是需要还的,若丢失达三次者,则终身取消租借权,这也是为了不让火器大规模的流失,别人做起火器生意来。
现阶段的火器工匠,都是牢牢的掌控在朝廷手中,即便是一些分部,多数没有完整的工艺传承,只能做一些安装的分配工作,核心技艺自然只能在京师完成。
朱英去探查工厂,自然不可能说是普通人,哪怕是连门都进不去。
自然也不能以太孙殿下的身份,那肯定什么都看不到。
工厂目前还是隶属于工部管辖,下属新设工监司,便就是为单独管辖民间工厂。
理论上来说,便是群英商会下面的工厂,也在其掌控范围内。
朱英则是以工监司官员的身份,开始对于各路工厂具体情况的探查。
和随身的侍卫,自然就是办成随从之类的。
虽然年纪有些轻,但目前的官府中,一些勋贵子嗣上任,也属于极为正常的现象。
走访探查是一个很麻烦过程,哪怕是京师周边,也不是说两三天内就能完成,这一查,便就是半个月的时日。
第476章:大明不公平的对待[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